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丁文琪 > 大同70多万吨“暖心煤”全部入户 正文

大同70多万吨“暖心煤”全部入户

[丁文琪] 时间:2025-04-05 11:06:00 来源:求道于盲网 作者:紫龙 点击:122次

好恶是好人之善行,恶人之恶行,其目的仍是使人成为人而爱之。

但与此同时,也大大增强了人的优越感,产生了自我与他者的对立,人是独一无二的,是自然界的主宰,能为自然立法。[10]《仁说》,《朱子文集》卷六十七。

大同70多万吨“暖心煤”全部入户

圣人之怒,以物之当怒。那么,人的价值建立在什么之上?人的尊严由何而来?这是一个元问题,不是指社会地位、政治权力甚至家庭角色之类的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说,后天实践对于人格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问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当我们思考人的存在及其意义和价值的问题时,就远不是这么简单了,因为人是一个生命整体。正好相反,当科学理性一步步工具化之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取得了物质成就,但是,人的素质却遇到了极大的挑战,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11]《朱子语类》卷六十八。但是,按照王阳明和儒家的看法,正是人的情感需要和态度决定了认识,当然这种认识只能是价值认识,不是通常所谓认识。道家的另一位大师庄子,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为其学说的根本诉求,而对世俗社会展开了严厉的批判。

孔子说天生百物,宋儒程颢说,天只是以生为道[14],因此,万物有生意,而万物生意最可观。现在,不是也逐渐出现人与动物亲近的某些迹象了吗?但这与庄子所描绘的情景还差得很远,人类应当彻底反思。老子认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5]。现在西方终于有人说,大地是人类的母亲。

庄子所说的自然,既是指民性之自然,也是指自然界万物之自然,他是将人与自然界的万物平等看待的。所谓一例看,就是一律看待,平等地看待。

大同70多万吨“暖心煤”全部入户

当人类重新反思并开始转变生存方式的时候,庄子所描述的人类与动物相依为命、共同生活、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就成为现代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这些都体现出孔子对自然的热爱和关怀,是与人的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难道朱熹不知道,知识之为权力,能满足人的欲望吗?当然不是。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意义所在。

这就是《中庸》所说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这就需要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培养人的生命情感和情操,提高精神境界,过一种有情趣、有意味的艺术化生活,而不是欲望促动下的单面向的机械化生活。生态问题涉及许多层面,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绝不仅仅是科学技术层面的问题。庄子的理想社会是至德之世,其中同与禽兽处,这绝不是回到原始状态,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

他说:目前事事物物,皆有至理,如一草一木,一禽一兽,皆有理……自家知得均气同体,见生不忍见死,闻声不忍食肉,非其时,不伐一木,不杀一兽,不杀胎,不殀夭,不覆巢,此便是合内外之理。即便是如此,也只能说明自然界是一个不断创造和进化的生命链条,而不是一个机械的物理世界。

大同70多万吨“暖心煤”全部入户

从生命的层面说,人要平等地对待万物,这样才能体现对生命的尊重,也才能建立良好的生态秩序。不容私就是不能从私心、私欲出发去治理社会。

但是,如果进一步追问:道何以是如此状态呢?回答似乎是,只能如此,因为没有比道更高的存在了。人们会问,儒家主张爱有差等,怎么可能平等地对待万物呢?这是一个问题。正因为有这样的体认,他进而提出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的理想境界。自然界才是道的母体,所谓自然而然、自己如此,只能从自然界得到解释。他的齐物论,不是将万物一律抹平,而是尊重万物的本性,从价值上体现平等。一物有一物之性,一物有一物的生命价值和生存权利。

庄子从内心深处是热爱生活的,尤其对大自然充满了真挚的爱,而这种爱与他的社会理想是密切相关的。自然只有一个,就其存在而言,是自然界。

朱熹则进而提出,天地以生物为心,人心即由此而来,因此,人有仁心。老子赋予自然以很高的价值,但是要靠人的生命活动去实现,而人是需要修养的,绝不是靠自然本能去生活。

生态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而生态文化是人的生存方式的问题,也是文化选择的问题。一方面,弘扬了人的德性主体,肯定了人的尊严。

朱熹提倡格物致知,要认识万物之理,但他不是以知识为手段,以达到控制与掠夺万物的目的,而是穷万物之至理,即生理,即仁,而仁就在人的心里。孔子首先关心的是人,但是,孔子也很关心一切生命,热爱自然界的山和水。天道即自然之道是公平的,是保持生态平衡的,人则不然,要不断满足各种欲望,因而破坏了生态平衡。张载的乾称父,坤称母,将天地(乾坤代表天地)称为父母,是有深刻意义的,绝不像某些人所说,仅仅是把家族血缘关系扩大到宇宙自然界。

仁就是情感和理性的统一,即情感理性。中华民族之所以延续至今,丰富而悠久的生态文化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人之所以高贵,恰恰在于人有仁心仁性,而仁心仁性的本质,就在于爱物而不是掠夺万物。在这种社会里,人性得到自由发展,享受大自然之美,万物成为人类的朋友,得到很好的照顾,堪称至德之世。

[17]《朱子语类》卷十五。正因为如此,孔子在谈论人生志趣时,发出吾与点也的赞叹。

这个问题也是人类心灵的问题,即生命意义的追求问题。中国的生态文化是一种人文生态。这就意味着,人类应当以报本之心、敬畏之情对待自然界、亲近自然界。没有深切的生命关怀,是不会这样说的。

但是,人之所以为贵,绝不是居于万物之上,主宰、役使和控制万物,对万物施暴。但是,现在要重新检查这个说法。

王阳明则提出,不仅人与人、人与禽兽草木生命之物,而且要与瓦砾石块等无生命之物,实现一体之仁,认为这才是致良知的最高境界。现在从道家的尊重自然和顺物与儒家的敬畏自然和爱物之学说明这个问题。

我们知道,庄子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与世俗处的思想家,他的精神境界远远超出了世俗之辈,也超出了现代某些人的是非观,他批判精神的深刻性,只有在今天生态破坏日益严重、人类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候,才能逐渐被理解。张载的民胞物与之说,就是将人与万物视为自然界的生命共同体,即同一个大家族中的成员,而不是将万物逐出生命大家庭之外,视为异己的存在。

(责任编辑:玛蒂娜麦克布莱德)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